返回首页

造物记人与树的故事读后感?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2-09-28 06:48   点击:275  编辑:宁新   手机版

《造物记:人与树的故事》不仅拉出了一条人类和树林的亲密纽带,同时也提出了警醒:我们必须重新树立起已经被遗忘和舍弃了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一棵梣树的故事,一颗人类和树林的时间胶囊。

一个寒冬早晨,罗伯特•佩恩砍下一棵近乎完美的梣树,带着它去寻找各种木工,看看这棵到底能制作出多少种器物。在英格兰本岛、爱尔兰、奥地利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国,罗伯特目睹了工匠们精湛的手艺,得到了44件精美的器物。

这些就要失传的手艺,人类与自然之间渊远流长的联结,在佩恩的笔下,走进了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里。

白洋淀记事读后感600字?

静坐在窗台边,感受着阳光的气息,沐浴着玫瑰花的清香,伴随着时间的流淌,我开始了《白洋淀纪事》之旅。

此书作者是荷花淀派开山鼻祖——孙犁,他原名叫孙树勋,创作过《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被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称之为“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孙犁的一生十分曲折:少小家贫,因为读书成才,后经历“北漂”,开始了“白洋淀生活”最后1937年在鲁迅艺术学院任职。

《白洋淀纪事》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以冀中平原为背景,反映了人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精神。“九·一八”事变以来,(这里)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人民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这一部分,主要讲了这样一支队伍①:他们依仗着芦苇丛的掩护,凭着自身的水性用着大杆枪,与敌方交战70余次,消灭日寇上千人人,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打倒了日本小鬼子。因为作战时枪上总爱插一支雁翎,所以命名雁翎队①。还记得雁翎队命名者侯卓夫当时被敌军包围,他知道许多关于雁翎队的秘密,为了不让敌人得逞,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出人意料地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牺牲时年仅28岁,令人叹息不已。

在白洋淀,像侯卓夫这样不向敌人屈服、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铸就了白洋淀“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内涵。

昔日的白洋淀,积淀着无数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动力,今日的雄安新区昂首阔步,正传承着白洋淀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气息,续写着白洋淀的传奇和不朽。

借景抒情阅读感想?

我在树下闭目凝神,将手轻轻放于树干之上,感受着生命在那树干里缓缓地流动,任这种带有生命的细流给我带来温暖...然而如今又站在这里却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

回想过去,每天我都在它脚下来来往往,看他一天天成长:温暖的春天,他曾带来浓郁的绿意,给人们太多的希望和遐想;炎热的夏天,他曾悄无声息地为行人让出一片绿荫,令人们可以尽情地吞吐着大自然的芬芳;微凉的秋天,他毫不犹豫地抖落一身黄叶,让未来的花朵可以拥有肥沃营养的土壤;寒冷的冬天,它在凛冽的寒风中傲然挺立,向人们展示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还是那条熟悉的路,路上仍旧是那棵熟悉的树,但似乎是应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句话。我的脑中多了几分求知的渴望,却少了几分与大自然亲近的闲适。

可今天我不知来了哪般兴致,路过它时驻足良久,细细端详,这才发现:天空笑容清澈,阳光精神抖擞,树儿从口袋中掏出鲜嫩的绿叶。看着她冲我甜甜地笑,看着他快乐的向我点头,看着他一次次把温暖的绿意慷慨的掏出,分发给大街上很冷而干涩的眼睛;侧耳倾听,我听到它畅谈沐浴在阳光下的畅快舒心,听到它述说与风雨搏击后胜利的骄傲,看到它一次次把心中最美好的祝福传达给大街上的每一位行人。

又是一年春,又一次路过这可熟悉的榕树,摸着它已然苍老却生机不曾减弱的枝干,望着暖阳透过枝丫投射在地上的斑驳树影。我,又一次浮想联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