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勤能补拙 ”为题的散文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7-26 06:27   点击:28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以“勤能补拙 ”为题的散文

读书是为自己,现在基础不扎实,将来会跟不上。做作业你偷机骗它,其实是骗你自己。你的懒要改一改了。

我讲一个故事,一个懒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很懒,有一天,他的妈妈要出远门,为了不让他受饿,贴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饼子足足他吃三天,然后套在他脖子上,等他妈妈三天后回家,他还是饿死了。饼子没有吃完,为什么?原来,他只吃了低头嘴边的一点。他懒到连饼子转一下都不肯。

你要做这样的懒人吗?

勤能补拙。只要你多花些工夫,用心去学,没有学不会的。

学习报数学版第一版,讲述了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的故事。

小时候,希尔伯特是一个较为迟饨的孩子,与当时的明科夫斯基相比,数学才能远远在其之下,但是,巨大的差距并没有让希尔伯特退缩,而是激励了他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而且,对数学的贡献反而远远超过了明科夫斯基。

希尔伯特的成功,就是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并不是决定成就大小的主要因素。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先天素质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补偿。

勤能补拙,你缺少的是“勤”。你并不是不聪明,只不过思想太懒罢了。如果你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我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成绩。

祛懒多勤。希望你学习前辈的精神,继承并发挥勤能补拙的优良传统,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写一篇关于传统中式风格的散文

近日读沈复《浮生六记》,感慨良多。古人优秀的散文较之当下的所谓散文随笔,通俗地说是一个天下,一个地下。在所谓的现代散文故弄玄虚的光环下,我们逐渐迷失了自我——除了短得不能再短的短句或长得不能再长的长句、或者生搬外国作品的某一章节外,就是堆砌如山的奇形怪状的新词——在虚假甚至凭空捏造的“真情实感”下,匠成了所谓的“现代散文”。我素来是怀着虔诚的心向学,却越来越多地迷糊——这些散文家,究竟要说什么?我才疏学浅,业余爱好攻散文,却让我等学生越发找不到北。散文,究竟怎么写?散文,究竟要走向何方?

古耜《散文向传统要什么》告诉我答案,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我们承认现代散文整体上的传统性,并不等于否认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之间明显的形态区别和精神差异,更不意味着现代散文根本不需要继承和借鉴古代散文。”

学者以为,在近代中国所发生的急剧的社会转型中,文学语言所经历的由文言向白话的匆促过渡和刚性更替,虽然为现代散文注入了宝贵的新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它与古代散文乃至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特别是现在,民族文化传统在“全球化”浪潮挤压下,这种轻松与自由便日益暴露出“无根”的虚浮和“贫血”的孱弱。

古耜说,中国现代散文要求得健康持续的发展与繁荣,只有彻底打通与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散文的血脉,将根须深深扎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它才有可能枝繁叶茂。

因此,以下三论,我当牢记于心,权当作散文写作的指引:

一、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追求胸襟开阔,意旨高远,让笔下作品烛照社会,提挈人心。要坚持“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使文章讲入世、重教化、尚气节。遗憾地是,“五四”以降的现代作家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现代散文,恰恰是在强化个人的声音,弱化了经天纬地的历史倾诉与社会担当,进而使不少作品成了鲁迅先生所诟病的“小摆设”。……现代散文家要在扬弃的前提下,回归古代散文的高屋建瓴与宏声大气,在全新的层面上弘扬情系苍生、道济天下的散文传统,从而为现代人提供优质的心灵滋养与强大的精神支援。

二、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坚持熟读经典,取法乎上,让笔下作品厚积薄发,文脉昭然。古代散文发展史,优秀的作家与作品,无不是民族文化源流浇灌出的绚丽之花。即使历史步入现代,经典的光照与文脉的承传依旧别具魅力,润泽久远。而现代一些散文家,由于身不由己的文化隔绝,也因为欲罢不能的精神浮躁,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文化经典和思想源头,也远离了文学线索和文体脉络,取而代之是无数时文的浮光掠影。以这种态度写作,固然也有可能凭借才气和经验赢得几声喝彩,甚至走红一时,但由于从根本上少了足以打底子的东西,少了一种执著向上的精气神,因而最终不能不陷入疲软和平庸。

三、现代散文家应当像古代散文家那样,注重师法造化,丰富阅历,让笔下作品贴近生命,拥抱生活。古人著书为文须讲体察、重阅历,如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元好问“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也。对照文学的历史,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再到苏轼、陆游,无不是一边“积学以储宝”,一边“研阅以穷照”;一边“饱以五车读”,一边“劳以万里行”。因此,他们因阅历广而悟得透,因见得真而写得好。可是现在,铺天盖地、无远弗届的电声设施和网络媒体,像一张巨网,不仅无情地拉开了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一切亲历亲为的距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俘获了散文家的身体与感官,使他们在似真非真、似我非我的状态中,不自觉地远离了生活的本真探求与生命的高峰体验,以致造成了创作的土壤流失和源泉枯竭。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散文家的突围与自救,同样要汲取传统的力量——向古代散文家那样,坚定不移地师法造化,注重体验,贴近生活,丰富阅历,这才是现代散文生机永驻的不二法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