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谁知道投桃报李的成语故事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28 19:55   点击:17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谁知道投桃报李的成语故事

投桃报李

【出处】语见《诗经?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用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九回》):“素文帮著要罚,说:‘『投桃报李』,虽怪不得大姐姐;然作此隐语,未免过于深刻。大姐姐如不肯饮,须把东方姐夫姓名,也隐著一句诗儿自嘲才罢;不然,就要民变!’”

【解说】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康叔於卫,遂立卫国。康叔之八世孙姬和,以殄灭西戎有功,获周平王赐爵为卫武公。武公治国开明,广听众议,多纳雅言,以为施政参考,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故政通人和,卫国大治,遂为春秋初期之大国也。武公在诗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为举止,既善且良。谨言慎行,不失礼仪,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人以桃馈我,我以李报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则欺人矣。”

亦作【报李投桃】(明?高濂《玉簪记?第二九出》):“村家行径,强尼姑向空门结姻。只指望‘报李投桃’,那顾他礼佛看经。”

亦作【桃来李答】(明?汪錂《春芜记?第十一出》):“小姐用的是绫罗绮绣,我有绫罗绮绣,小姐用的是玩好奇珍,我有玩好奇珍,况且‘桃来李答’,一定也不折本。”

亦作【投珠报玉】(宋?王之道《忆东坡》):“雪霁柳舒容,日薄梅摇影。新岁换符来,天上初见颁桃梗。试问我酬君唱,何如博塞欢娱,百万呼卢胜。‘投珠报玉’,须放骚人遣春兴。”

【投桃报李】原指他人以桃赠我,我以李回之。后喻朋友之间礼尚往来或相互赠答,常用此语。

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是说的,

李广的故事。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 故事简介50字数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故事(缩写,3句话)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讲的是骁将李广善于带兵的故事。原意是桃李树并不宣扬自己果实之美,但去采摘的人却很多,以至于树下踩成了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五、新颖成语故事加上感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六、以下词语的来源典故:替罪羊,桃李,古稀,孩提,桃园,三不知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牵来一头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和牛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孩提: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桃李: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