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知耻而后勇 ”出自哪里?它的整篇文章是什么?谢谢!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30 08:55   点击:5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知耻而后勇 ”出自哪里?它的整篇文章是什么?谢谢!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参考资料:

二、作文主题,知耻而进,虚心的态度,要敢于直言

知耻而后勇

三、明礼知耻800字作文

孝敬长辈,不但要时时刻刻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不但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开心,不但要“变着法”地宠老人,当然还要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

一次周末,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和爸爸一起阅读《弟子规》,和爸爸一起体会做长辈的辛苦,和爸爸一起在字里行间之中获得真理。几十行字像一个个小蚂蚁在我的眼前跳动,我必须要尽力地去捕捉他们,捉入我的眼球。幸亏有爸爸陪着我,我才不会感到不耐烦,突然,六只“小蚂蚁”被我捉住了,吸引了我的眼球。

“身有伤,贻亲忧。”我大声地读出了这行文字,爸爸连忙帮我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若是受伤了,自己的长辈就会非常担忧。突然,又有十六个“小蚂蚁”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两句话如同两根细针刺痛着我的心。

那是一个晴天的下午,可是我的心情如“阴天”般地愤怒。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在玩耍,可是他竟然失手差点打伤了我。我被激怒了,挥拳向他打去,他也以牙还牙,使出浑身的劲还了我一拳,我又打了他……

仇是报了,但是,我的头上和身上出现了一大片的淤青。放学了,我回到了家,晚上,我正要洗澡时,妈妈到浴室拿香水,看到了我身上的一片淤青,脸倏地一下白了。连忙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便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妈妈先是责备我不该和同学打架,可到了最后还是关心起我的“伤势”起来,我忽然发现,妈妈那略带苍老的脸上挂着几滴晶莹的泪珠,我看着着几滴泪珠,却略略带着一点儿不屑。

现在想一想,我真的是太不负责任了,爸爸妈妈当初辛辛苦苦地把我生下,为的只是一个被人打的“人肉沙袋”吗?爸爸妈妈当初辛辛苦苦地把我从一丁点儿养到那么大,难道只是养了一个总是被人打的人吗?种种“爸爸妈妈”,“难道”,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惭愧。再者,我打了同学们,尽管报了仇,但是如果打伤了同学,同学的家长索要赔偿,不但会把爸爸妈妈的脸都丢尽,而且还会多了一桩麻烦事,还会伤及同学之间的感情。以前,我在学校里,还自以为孝敬长辈,以孝敬长辈而自豪,现在想想,我真是一个不孝子!

孝敬长辈,不只在孝、敬!

爸爸也似乎和我想到了一块儿,说:“以后不要和同学们打架了,‘身有伤,贻亲忧。’不要让爸爸妈妈着急。”听了这一席话,我的眼睛里又涌起了一片潮水,任它留下,滴落在《弟子规》上……

四、以“耻”的感悟为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百度百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