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千古风流人物有哪些?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3-03-31 12:28   点击:228  编辑:admin   手机版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 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萧何:沛郡丰邑)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前193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曹参:字敬伯,泗水郡沛县(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人 。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初仕秦朝,起家沛县狱掾。(公元前209年),参加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定都长安后,论功行赏,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汉惠帝即位,继任萧何为相国,秉承“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理论基础。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去世。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樊哙出身寒微,以屠宰为业,因迎娶吕雉之妹吕嬃,深得刘邦和吕雉信任。参加沛县起义,骁勇善战,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颇有功勋。鸿门宴时,曾出面营救刘邦。西汉初年,担任大将军、左丞相,封舞阳侯,参与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王信等。刘邦去世前,安排陈平处死樊哙,没有实现。前189年,樊哙去世,时年五十四。



陈平: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史记》称之为陈丞相。陈平往事魏王咎。 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东征时,又间行降汉。 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 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见异姓诸侯王)诸役, 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辅佐惠帝。前189年,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后,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 孝文二年死。



张相如(前229—前165) ,汉初名将,西汉开国功臣,跟随汉高祖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平定陈豨叛乱立下赫赫之功。高祖十一年癸巳封东阳侯,汉文帝时为大将军率军击破匈奴,文帝十五年后逝世。



石奋:西汉大臣.不通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吏,随侍汉高祖。爱其恭敬,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汉文帝时,官至太子太傅,太中大夫。汉景帝即位,列为九卿,身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为万石君,后以上大夫禄养老归家.元朔五年,病逝。

石庆:万石君石奋之子,西汉武帝时期丞相,封为牧丘侯。初为齐相,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元狩元年,自沛守为太子太傅,七岁迁为御史大夫。元鼎五年秋,晋为丞相,封为牧丘侯。太初二年去世,谥为恬侯。

王陵: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王陵母亲被项羽俘虏,为了力促王陵归汉,毅然伏剑自杀,尸身为项羽所烹煮,王陵由此下定决心归顺刘邦,最后封侯拜相,成为汉家重臣。201年,王陵获封安国侯。190年),汉相国曹参去世后,王陵升任右丞相,与陈平一同执政。公元前187年),迁任太傅,被吕后剥夺实权,此后辞职不再上朝。公元前180年,王陵去世。

周勃:西汉时期开国将领、宰相,名将周亚夫之父。前209年,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历任五大夫、虎贲令、将军, 封为威武侯。参加楚汉之争,攻打赵贲、大败章平、包围章邯,屡建战功。 成皋之战时,留守镇关重地,突入成皋战场。带兵攻取曲逆、泗水、东海两郡,凡得二十二县。前201年,封为绛侯。带兵讨平韩王信、陈豨、卢绾叛乱,拜为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吕后死后,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两度成为丞相,最终罢职归国。前169年,去世。



灌婴: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太尉、丞相。 公元前208年,灌婴参加刘邦军队,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参加垓下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公元前201年,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后,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公元前177年,灌婴继周勃为相。公元前176年,灌婴卒。



周亚夫:西汉时期名将、丞相,太尉周勃的次子。汉文帝时,任河内守,封条侯。前158,任将军,驻军细柳营,防备匈奴。治军严谨,迁中尉。文帝临死时嘱咐太子,如即有缓急,周亚夫可任将兵。及汉景帝即位,为车骑将军。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太尉身份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五年后,迁丞相。后因谏废栗太子刘荣等诸事触犯景帝,梁孝王又数言其短,致遭猜忌。前143年,其子被人告发盗买官器。因受牵连,召诣廷尉,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汉族,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 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 。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



主父偃(?~前126年),汉武帝时大臣,134年﹐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汉景帝时任博士,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汲黯:西汉名臣。汉景帝时,因为父亲原因,任太子洗马汉武帝时,初为谒者后出任东海太守,颇有政绩位列九卿。汲黯为人耿直,直言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后患小罪免官,居田园数年拜淮阳太守,卒于任上。



桑弘羊(前155年? —前80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官至御史大夫。桑弘羊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以精于心算入侍宫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自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在汉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同时组织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前80年)九月,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霍光:西汉权臣,政治家,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上官皇后祖父。凭借门荫入仕,选为郎官,历任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忠诚勤恳,持心公正,勤劳国家汉武帝托孤受大将军,大司马解除上官桀拥立刘旦阴谋,册封博陆侯。汉昭帝去世,拥护并废立昌邑王刘贺,拥立汉宣帝即位,掌权摄政,权倾朝野,女儿为汉宣帝第二任皇后。前68年4月21日),去世,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首位。



张安世:西汉大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汉武帝时,门荫入仕,起家郎官,授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汉昭帝时,拜右将军、光禄勋,受封富平县侯。汉宣帝即位,累迁大司马、卫将军、录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生性谨慎,为官廉洁。



韩安国:西汉时期的名臣、将领。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与学问家,后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为梁孝王身边的得力谋士。他帮助梁孝王和汉政权化解了几次危机,深得汉景帝的信任。汉武帝时,进入汉朝中央政权的核心圈子,官至御史大夫。韩安国根据国家现状,提倡与匈奴和亲,稳定汉朝北方。后被疏远,调任边疆,受挫于匈奴,公元前127年抑郁去世。



韦贤:(前143年~前62年),西汉时期丞相,大儒韦孟曾孙。个性质朴,笃志求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后任大鸿胪。与谋尊立宣帝,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前71年)任丞相,封扶阳侯。(前67年)以老病辞官就第。丞相致仕自此开始。 八十二岁时去世,谥号为节。少子韦玄成复以明经为丞相。汉代父子相继为丞相者唯韦贤、平当两家。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 西汉名将,名臣。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等职。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赵充国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获封营平侯。累官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前61年,计定羌人叛乱,并建议开展屯田。赵充国晚年致仕后,仍常参与议论“四夷”问题。(前52年),赵充国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前51年),绘像未央宫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魏相:西汉政治家,名臣。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谏大夫、河南太守等职。他治郡有方,深得民心。汉宣帝即位后,征魏相为大司农,后任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在任相期间,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他与丙吉同心辅政,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前59年,魏相去世。



丙吉:西汉名臣。丙吉少时研习律令,初任鲁国狱史,累迁廷尉监。汉武帝末奉诏治巫蛊郡邸狱,期间保护皇曾孙刘询(汉宣帝)。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汉宣帝,旋即获封关内侯。前67年),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宣帝即位后,丙吉口不言保护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前63年)宣帝得知实情后,封丙吉为博阳侯。神爵三年(前59年),升任丞相。他为政宽大,掾史不称职,予其长假而已。前55年,丙吉去世,谥号“定”。甘露三年(前51年),绘像麒麟阁,为麒麟阁十一功臣。



杜延年西汉时期大臣,御史大夫杜周的儿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杜延年为人宽厚,精通法律。凭借门荫入仕,候补军司空丞。公元前83年,担任校尉,平定益州蛮夷叛乱,迁谏大夫。论议持平,使朝廷和谐。向大将军霍光提出治国良策,议论废除酒和盐铁专卖,迁太仆卿。支持汉宣帝继位,告发左将军上官桀谋反,册封建平侯。历任给事中、西河太守、御史大夫等。善于处理政务,长期主管朝政,深得汉宣帝信任。公元前52年,杜延年去世。

韩增:韩王信的玄孙、游击将军韩说的儿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门荫入仕,起家郎官,历任诸曹、侍中、光禄大夫,受封龙额侯。汉昭帝即位,授前将军。联合大将军霍光拥立汉宣帝。(前72年),参与攻打匈奴。,出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前56年)四月,韩增逝世

刘德:楚元王刘交之后,生于长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刘德以宗正关内侯行谨重为宗室率,被封为阳城侯。少时数言事,被汉武帝称为“千里驹”,担任宗正,拥立汉宣帝。

梁丘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萧望之(约前114年~前47年),萧何七世孙 ,东海兰陵人。历任大鸿胪、太傅等官。萧望之是当时的名儒,作风上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政治上高瞻远瞩,辅上治下,特别是对待外族的外交方面有卓著的贡献。然而他身为天子之师,官高位重,不善计谋。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诬告下狱,愤而自杀

苏武(前140年前 -前60年),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民族英雄 。

苏武在汉武帝时担任郎官。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前81年方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次年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元平元年(前74年)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前51年),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末。



孔光: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前7年),又迁为大将军,继而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前2年),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5年4月28日),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

东汉开国功臣:是指在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人。光武帝刘秀文治武功虽不一定高于高祖(汉)。然亦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更兼忠厚长者,云台诸将未有重蹈韩、彭覆辙者。除冯异(34年薨)、岑彭(35年卒)、祭遵(33年卒)、刘植(26年)早亡,余者皆得善终。可谓得其时、遇其主。这些人多以武将为主,堪称功臣名将,但治理天下却很少称得上名臣贤相.

其中窦融(前16年-62年)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军阀窦融对河西五郡的苦心经营,使河西出现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堪称名臣。

李忠:东汉一统天下之后,李忠担任丹阳太守多年,治绩天下第一,堪称名臣。

李通破家为国,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李通担任宰相,备受恩宠,以天下平定为由,谦让辞位,堪称名臣楷模。


卓茂:东汉初年名臣。汉元帝时,前往长安求学,号称“通儒”。初为丞相府史,颇受丞相孔光称赞,后任黄门侍郎。出为密县令,政绩突出,深得百姓爱戴、官吏信服。王莽执政时,升任京部丞。王莽篡汉,称病辞官回乡。(23年),担任侍中祭酒,得知更始政权政局混乱,以年老为由告老回家。东汉建立后,前往河阳觐见光武帝刘秀,拜太傅,封褒德侯。28年),卓茂去世。其谨身修行,节操淳厚,的确能做到别人所做不到的。,被称为当时天下名气最大的人。

云台三十二功臣1太傅高密侯邓禹2、大司马广平侯吴汉3、左将军胶东侯贾复4、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5、持金吾雍奴侯寇恂6、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7、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8、建义大将军鬲侯朱佑9、征虏大将军颖阳侯祭遵10、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11、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12、卫尉安成侯姚期13、东郡太守东光侯耿纯14、城门校尉朗陵侯臧宫15、捕虏将军杨绪侯马武16、骠骑将军慎侯刘隆17、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18、河南尹阜成侯王梁19、琅琊太守祝阿侯陈俊20、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21、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22、左曹合肥候坚镡23、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24、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25、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26、右将军槐里侯万脩27、太常灵寿侯邳彤28、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
29、横野大将军山桑侯王常30、大司空固始侯李通31、大司空安丰侯窦融32、太傅宣德侯卓茂
非云台将者33,宣德将军成义侯梁统34,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35,骑都尉阴乡侯 阴识

班超(32年-102年),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桓荣:东汉初年名儒、大臣。桓荣少时赴长安求学,刻苦自励,十五年不回家乡,终成学业。六十多岁时方为光武帝刘秀所赏识,被任命为议郎,入宫教授太子刘庄(汉明帝),后被授任为博士。(52年),桓荣升任太子少傅。(54年),被授为太常。明帝刘庄即位后,尊桓荣以师礼,(59年),三雍建成,明帝拜桓荣为五更,不久后受封关内侯。桓荣在八十多岁时去世,明帝亲自为其送葬,赐冢茔于首阳山之南。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作为经学理论家,所编《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将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赵憙(前4年-80年)东汉初年大臣。51年),任太尉,封关内侯。永平元年(58年),改封节乡侯。永平三年(60年),代窦融任卫尉,内管宫廷警卫,外行宰相职责,能公正地处理政务,未曾懈怠。永平十八年(75年),升任太傅、录尚书事。建初五年(80年),赵憙去世,年八十四,。

祭肜:东汉时期大臣,征虏将军祭遵堂弟。早年丧父,以孝著称。得到祭遵庇荫,拜黄门侍郎,随侍光武帝刘秀。建武九年(33年),补偃师县令,政绩第一,迁襄贲县令。建武十七年(41年),匈奴、鲜卑和赤山乌桓联合屡次袭扰边塞。拜为辽东太守,厉兵秣马,广设探哨,每次敌人侵犯,身先士卒。大败鲜卑军队,并遣使招抚,促使鲜卑、满离、高句骊等异族陆续归降。鼓动鲜卑大都护偏何,大破赤山乌桓,弱化匈奴势力,使得诸夷震恐,北方边境再无战乱。入为太仆,名列九卿,受到汉明帝嘉奖。永平十六年(73年),带兵攻打北匈奴,不利而归,入狱免官,吐血而死。

虞诩: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东汉永和二年,病逝于任上。

马贤:东汉将领、名臣。马贤初任骑都尉,后历任护羌校尉、弘农太守、征西将军。马贤在担任护羌校尉期间,多次击败羌人各部落,为陇右、凉州地区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景:东汉水利专家,约公元30年—85年公元69年)议修黄河,乃引见景,应答称制,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衣帛钱物。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三迁为侍御史,时加赏赐。后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用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卒于官

杨震: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杨震出身弘农杨氏,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120年),升为司徒。(123年),代刘恺为太尉。杨震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被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至延光三年(124年),遭弹劾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自尽。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虞诩:东汉时期名臣。举孝廉出身,接受太尉张禹征召,起家郎中。外放朝歌县长、怀县令,平定朝歌叛乱。迁武都太守,以增灶计大破羌军,安定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历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多次得罪权贵

李固(94年-147年), 东汉中期名臣,年轻时便博览古今、学识渊博,屡次不受辟命。后被大将军梁商任命为从事中郎,后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成功平息两地的叛乱,之后对朝廷屡有谏言,颇有裨益。历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汉顺帝驾崩后为梁皇后所倚重,但受到梁冀的忌恨。质帝驾崩后,与梁冀争辩,不肯立刘志(即汉桓帝)为帝,最后遭梁冀诬告杀害。

杜乔:东汉时期名臣,与李固齐名。年轻时为诸生,受司徒杨震征辟。历任南郡太守、东海国相、侍中等职,汉安元年(142年)以侍中职守光禄大夫,奉命与七使巡行天下,弹劾不法。回京后,杜乔接连担任太子太傅、大司农、光禄勋,对梁冀家族擅权不法的行为极为厌恶,多次上疏弹劾梁冀及其亲信,受到梁冀的忌恨。建和元年(147年),杜乔升任太尉,旋即受宦官及梁冀诬陷,下狱而死。

曹腾:100年—159年),东汉宦官,太尉曹嵩的养父。早年因事入宫,担任黄门从官、太子侍读。汉顺帝即位后,历任小黄门、中常侍、长乐太仆。定策迎立汉桓帝有功,受封“费亭侯”,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服侍四位皇帝,未有显著过失。心怀宽广,推荐贤人。堪称宦官中的有功之忠臣。

杨赐: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升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

桥玄:110年-184年,一作乔玄,字公祖。。东汉时期名臣。桥玄年轻时曾任睢阳县功曹,因坚持追究陈国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后被举为孝廉,历任洛阳左尉、齐相及上谷、汉阳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汉桓帝末年,出任度辽将军,击败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保境安民。汉灵帝初年,迁任河南尹、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170年),迁司空。次年,拜司徒。光和元年(178年),升任太尉。桥玄有感于国势日衰,于是称病请辞,改任太中大夫。光和七年(184年),桥玄去世,年七十五。桥玄性格刚强,不阿权贵,待人谦俭,尽管屡历高官,但不因为自己处在高位而有所私请。他为官清廉,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被时人称为名臣。

陈蕃:,东汉时期名臣,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少年时便有大志,师从于胡广。被举为孝廉,历郎中、豫州别驾从事、议郎、乐安太守。因不应梁冀私情,被降为修武县令,任尚书。又因上疏得罪宠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内为政严峻,使吏民敬畏。后迁尚书令、大鸿胪,因上疏救李云被罢免。再拜议郎、光禄勋,与黄琬公平选举,因而遭诬告罢官。不久,被征为尚书仆射,转太中大夫。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任内多次谏诤时事,再遭罢免。灵帝即位,为太傅、录尚书事,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宦官,事败而死。

张奂:(104-181年)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书法家张芝的父亲。早年师从太尉朱宠,研习《欧阳尚书》,自行删减《牟氏章句》。汉桓帝时,举贤良出身,对策第一,授议郎,历任安定都尉、武威太守、度辽将军、护匈奴中郎将等职。多次赢得对外战争,招抚外族,促进边境和平,功勋卓著。汉灵帝即位,迁大司农,受到宦官集团利用,讨伐大将军窦武。事后,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累迁太常卿,辞官归乡,授课著书,不再出仕。光和四年(181年),张奂去世,时年七十八

黄琼(86年—164年),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之子。黄琼早年因父荫获授太子舍人,五府又共同征辟,他都不应。永建年间,征拜为议郎,迁尚书仆射,进位尚书令,出任魏郡太守。建和初年,迁太常。历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职,遍历三公,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而被罢免,复任大司农。梁冀被诛杀后,再次出任太尉,封邟乡侯,因灾异被免。官至司空。延熹七年(164年),黄琼逝世,年七十九

黄琬(141年-192年)东汉中后期名臣,尚书令黄香曾孙、太尉黄琼之孙。早年时即聪慧善辩。后任五官中郎将,因公平选举而得罪权贵,被诬陷为朋党,遭禁锢二十余年。直到光和(178年-184年)末年,才为太尉杨赐举荐,解锢拜为议郎。迁青州刺史,转任侍中。中平(184年-189年)初年,出任右扶风,征拜为将作大匠,历任少府、太仆。后出任豫州牧,讨平寇贼,安定一州,政绩为天下表率,封关内侯。董卓秉政之时,征召黄琬入朝为司徒,又迁太尉,进封阳泉乡侯。因与杨彪一同反对董卓迁都长安而被免职。不久拜光禄大夫,转任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杀董卓。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收黄琬下狱,不久即遇害,时年五十二岁。

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范阳卢氏先祖。

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为郑玄、管宁、华歆 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又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192年),卢植去世。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范阳卢氏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家族.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汉族。 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 ,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期,举孝廉出身,任郎中,因病去官。得到大将军何进征召,出任尚书郎,出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归顺小霸王孙策,成为上宾。官渡之战时,出任议郎、司空参军,累迁尚书、侍中、尚书令。曹操讨伐孙权时,担任军师。曹操封王后,担任魏国御史大夫,支持曹丕即位,出任魏国相国,册封安乐乡侯。曹魏建立后,担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升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太和五年(232年1月),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曹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实行屯田制;统一中原、北方。208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与孙权、刘备联军展开赤壁之战,败归。(213年),封魏公。(215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220年),病死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

三国名臣:《魏志》九人,《蜀志》四人,《吴志》七人:荀彧,字文若;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荀攸,字公达;庞统,字士元;张昭,字子布;袁涣,字曜卿;蒋琬,字公琰;鲁肃,字子敬;崔琰,字季珪;黄权,字公衡;诸葛瑾,字子瑜;徐邈,字景山;陆逊,字伯言;陈群,字长文;顾雍,字元叹;夏侯玄,字泰初;虞翻,字仲翔;王经,字承宗;陈泰,字玄伯。.

郭嘉(170年-207年)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我认为郭嘉有资格算一个名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名士法真之孙。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一篇,法正堪称名臣。

张既: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举秀才出身,授新丰县令,治绩为三辅第一。河东之战时,劝说马腾参与讨伐高干、张晟叛乱。迁京兆尹,抚民兴政,联合夏侯渊平宋建,定临洮,取狄道,安郡民,迁徙氐人。张鲁投降后,建议曹操迁徙汉中百姓充实三辅,辅助曹洪击败吴兰。魏国建立后,拜尚书。黄初二年(221年),临危受命,拜雍州刺史,平定诸胡叛乱。迁凉州刺史,封西乡侯。在任期间,降苏衡,邻戴众,修工事,安抚百姓,平定西平郡麹光叛乱。一生以惠政闻名,征辟杨阜、胡遵等人,皆有名位。(223年),张既去世

赵俨:(171~245年)东汉末年颍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熟读经史,精明强干。建安二年,投靠大将军曹操之后,起家朗陵县令,历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护军、扶风太守等职。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历任魏国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尚书,封宜土亭侯。魏明帝曹睿时期,历任大司农、骠骑将军、大司空等职。正始六年,去世,时年七十五,

费祎: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费祎主政时,与姜维北伐的主张相左,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邓芝:(178年-251年),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文武全才。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228年),丞相诸葛亮策划北伐,命邓芝与大将赵云佯攻郿城,以吸引魏国曹真军主力。(234年),迁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督领江州。(243年),迁车骑将军,后授假节。又率军平定涪陵叛乱。(251年),邓芝病逝。邓芝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他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取自官府,从未经营过私产,妻儿甚至还有忍饥挨饿之时,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匡扶君主,保持蜀汉后方稳定,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

步骘 :三国时期吴国重臣。早年避难,进入江东,担任讨虏将军(孙权)主记。历任海盐县长、车骑东曹掾、徐州治中、鄱阳太守。210年),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册封广信侯,迁右将军、左护军,册封临湘县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冀州牧、都督西陵诸军事。性情宽弘,驻守西陵二十年,深得人心。(246年),担任丞相。(247年),步骘去世。

薛综(176~243年),三国时期吴国大儒、名臣。少时避乱交州,师从南安太守刘熙。跟随士燮归附孙权,出任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从征九真郡,授谒者仆射、半州长史、贼曹尚书、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兼任选部职责。(243年),薛综去世,著有诗赋难论数万言,辑录于《私载》,并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

贾充:217年—282年】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一名荃)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282年),贾充去世。

裴秀:(224年-271年] 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开创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修改官制,提议恢复五等制。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

荀勖:参与制定晋律,又修正律吕,创图书四部分类法;西晋开国功臣。

张华:西晋名臣。定策伐吴,治理幽州;尽忠匡辅,弥缝补阙,使海内晏然

羊祜(221年-278年1西晋时期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文学家,西晋开国第一元勋 ,治理荆州,定策灭吴。

王导(276年~339年)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拥立元帝,建立东晋,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助平王敦之乱,坚守白石,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340年)逝世,终年五十二岁

陶侃(259年~334年平杜弢、张昌起义,定陈敏、苏峻之乱;治下荆州太平安定,史称他治下的荆州“路不拾遗,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谢安:挫败桓温篡位之意,存续晋室 ,淝水之战时作为东晋方决策者赢得战争胜利。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 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徐羡之(364年~426年)。南朝宋开国功臣,接受宋武帝遗诏,配合谢晦、傅亮、檀道济四位大臣辅政。面对宋少帝游戏无度,不务政业,遂以太后的名义处死刘义真和刘义符,迎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进位司徒。426年),以废弑君主等罪名,下狱治罪,自杀,时年六十三岁

傅亮(374年-426年),南朝宋开国功臣,西晋司隶校尉傅玄玄孙。傅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辞。东晋时期,起家建威参军、荆州中军参军,累迁黄门侍郎 宋武帝刘裕即位后,迁太子詹事、中书令,受封建城县公,转尚书左仆射。宋武帝临终,遗命谢晦、傅亮、徐羡之、檀道济四位大臣辅政。宋少帝即位后,历任中书监、尚书令,领护军将军,参与废立和诛杀二王。(公元426年),坐罪伏诛,时年五十三岁。

谢晦(390年-426年4月22日)。南朝宋初年宰相、南朝宋开国功臣,东晋东阳太守谢朗之孙。在东晋攻打后秦的十策军谋当中,谢晦一人独献九策。宋武帝选为顾命大臣,辅佐宋少帝。424年,谢晦参与废杀宋少帝,迎立宜都王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谢晦因拥戴之功出任卫将军、荆州都督。426年,听闻傅亮伏诛,举兵反叛,为名将檀道济和到彦之所破,擒送建康伏诛,时年三十七岁。

南朝宋袁粲(420年~477年)南朝宋宰相,东晋丹阳尹袁豹之孙,太尉袁淑之侄。袁粲少孤好学,颇有清才,起家扬州从事。支持宋孝武帝刘骏即位,历任吏部郎中、太子右卫率、侍中。孝建二年,迁廷尉、太子中庶子、右军将军,累迁尚书令、丹阳尹,册封兴平县子。宋明帝刘彧病危时,袁粲与刘秉等人被选为顾命大臣,辅佐后废帝刘昱。后因平定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之功,授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刘昱被杀后,宋顺帝刘准即位,授中书监。(477年),起兵反抗权臣萧道成,事败被杀,时年五十八岁。

南朝宋沈攸之(少年丧父,随堂叔沈庆之征战,随军讨伐刘劭,助宋孝武帝登基,讨伐刘诞叛乱,讨伐刘子勋叛乱,发兵助讨刘休范和刘景素叛乱,477年),萧道成弑杀后废帝,拥立宋顺帝。沈攸之作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忠于宋室,起兵于荆州,反抗萧道成,失利于郢城。升明二年(478年),败还江陵,自缢而死,传首京师。刘宋最后的忠良名臣。

南齐徐孝嗣(453—499年)。南齐时期宰相,司空徐湛之之孙。出身东海徐氏,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八岁袭封枝江县公,迎娶康乐公主。历任著作郎、南彭城太守、太尉谘议参军。萧道成即位后,历任吴兴太守、五兵参军、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右军将军,领太子左卫率,处理台阁事务,迁尚书右仆射、丹阳尹。协助萧鸾废除萧昭业,迁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封枝江县公。齐明帝驾崩时,拜中书监,选为顾命大臣,辅佐东昏侯萧宝卷。萧宝卷残酷暴虐,潜生废立之心,召入华林省赐死,时年四十七岁。

南朝梁张稷(451年~513年),南朝梁开国功臣,南朝宋右光禄大夫张永之子。为人孝顺,个性疏率,颇有才略。保境安民、诛杀昏主。513年,为南梁直阁将军徐玄明所杀,时年六十三岁

南朝梁范云(451年~503年),南朝梁时期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从弟。范云出身于顺阳范氏,六岁时,随姑父袁叔明读《诗经》,日诵九纸。八岁时,遇到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谈,范云从容对答,即席作诗,挥笔而成。南齐朝,进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随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称赏。还朝后,迁零陵内史,转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拜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霄城县侯,居官能直言劝谏。 503年,病故,享年五十三岁。

南朝梁徐勉(466年-535年)南朝梁时期宰相、名臣,文学家,南昌相徐融的儿子。徐勉年少孤贫,节操清廉。笃志好学,初入国子学,起家西阳王国侍郎。梁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转尚书左丞。迁太子詹事,辅佐太子萧统。拜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铨选,累迁侍中、右仆射、中书令,联合周舍治理朝政,号称贤相,身患足疾,申请退休。(535年),徐勉去世,时年七十。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创立茅山宗,陶弘景隐居茅山达45年之久,享年81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前凉谢艾:儒生出身, 史载其文武兼备,受到前凉国君张重华的赏识。谢艾以书生领兵,以弱制强,在广武、临河、神鸟三次会战中击败后赵名将麻秋、王擢,保卫了汉人在北方的最后净土——前凉政权。353年,张重华病逝,谢艾被篡位的张祚诛杀。

后赵张宾(?~322年)。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元勋、政治家,后赵石勒谋主。博涉经史,胸怀大志。投靠石勒,随其征战四方,“算无遗策,机无虚发”。后赵建立后,出任大执法,制定国家制度,专总朝政事务。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朝野尊重。永昌元年(322年),病逝。

前燕慕容恪: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名臣、战略家,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 ,景昭帝慕容儁的弟弟

慕容恪为人谨慎大度,谦恭仁和。十五岁时开始掌军,多次以弱胜强,击败后赵和高丽进攻,稳固了慕容氏辽东霸主的地位。后中原大乱,他又统兵入关,擒杀冉闵,攻城略地,将前燕辖境延伸到黄河以南地区。景昭帝慕容儁去世后,忠心辅佐幼主慕容暐,拜太宰,封太原王,行周公事。摄政期间,攻城略地,威震邻邦。(367年),慕容恪去世

南燕张华:南燕名臣,为人机智而长于言词,出仕慕容德,就任给事黄门侍郎、中书令,多次直言上谏。等到慕容超的时候在位的时候,官至左仆射,奉命出使后秦,外交不卑不亢,后来被刘裕抓获。

北燕冯素弗:北燕宗室大臣、政治家。文成帝冯跋之弟,昭成帝冯弘之兄。

少有大志,姿貌魁伟,雄杰不群。任侠放荡,不拘小节。初为京兆尹,出镇营丘,封范阳公,百姓歌颂。拜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宰辅。谦虚恭慎,非礼不动。虽厮养之贱,皆与之抗礼。车服屋宇,务于俭约,修己率下,百僚忌惮。迁大司马,封辽西公,治理北燕,居功至伟,时称有宰衡之度。(415年),去世,葬于昌黎龙城。

前秦王猛:前秦名相、政治家、军事家。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文武双全。平定李俨、灭前燕、平定五公之乱、富国强兵,成为苻坚的股肱大臣。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375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前秦邓羌:汉族,前秦时期名臣、军事家,骁勇善战,精通兵法,文武双全,拥有廉颇、李牧的才能,号称“万人敌”。一生无败、诛杀姚襄、高离,大败刘库仁、拓跋什翼健、桓温、桓石虔、慕容臧,生擒慕舆长卿,灭前燕、代国;平定五公之乱、匈奴屠各部。379年左右,因病去世。一生戎马,战无不胜,未有败绩,堪称“前秦第一名将”。

前秦苻融(340年~383年),字博休,略阳郡临渭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前秦宗室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文桓帝苻雄之子,宣昭帝苻坚之弟。

容貌美丽,聪慧明辩,文武双全,颇有声望,以明察善断著称。王猛去世后,用“萧规曹随”之法,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在冀州开设学宫,任内盗贼止息,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

苻坚欲攻东晋,苻融提出反对意见,未被采纳。苻坚于建元十九年(383年)亲征东晋,苻融出任征东大将军,参加淝水之战,意外落马被杀,时年四十四岁。苻坚悲痛欲绝,告罪太庙,追赠大司马,谥号为哀。

前秦赵整:汉族。前秦时期名臣、音乐家、佛学家、诗人。赵整博闻强记,善写文章。十八岁入仕前秦,起家黄门郎,历任秘书郎、秘书监,以直言谏言著名,前秦灭亡后,赵整不仕他国,出家为僧,改名道整。

前秦苻朗:氐族,前秦宗室大臣名臣、文学家、美食家。苻朗性情豁达,爽朗超逸。苻坚常称之“千里驹”,喜经籍,手不释卷,喜好谈论虚玄,登山涉水。镇守青州,政绩卓著;撰写《苻子】,被王国宝进谗言杀害。

北魏北魏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时常自比张良。他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深受其倚信,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屡次力排众议,判断时机,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东郡公。450年,崔浩受“国史之狱”牵连,被夷灭九族,时年七十岁

北魏李冲:南北朝时期北魏名臣,起家秘书中散,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有宠于文明太后。创立三长制,孝文帝南征时,授辅国大将军,率军跟随左右,迁尚书仆射,改封清渊县侯。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

北魏王肃(464年~501年)。北魏时期名臣,东晋丞相王导后代。出身琅琊王氏。聪名能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征讨南齐、寿春纳降、治理边地、多次建言献策。501年,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北魏高允(390年~487年)。北魏时期宰相、政治家、文学家,丞相参军高韬之子。

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举孝廉出身,初为渤海郡功曹,迁冀州(杜超)从事中郎。神麚四年(431年),任中书博士,用心教导太子拓跋晃。迁中书侍郎,跟随司徒崔浩修撰《国记》,卷入“国史之狱”,得到太子拓跋晃奋力营救,坐罪免职。文明太后称制,累迁镇东将军、中书监,册封咸阳郡公。出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历仕五朝, 备受尊礼。(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岁

北魏李崇(455-525年)北魏外戚大臣初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郡公,拜镇西大将军,历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三朝,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525年),去世,时年七十一。

北魏杨椿(455~531年)北魏时期名臣,出身弘农杨氏,足智多谋,以门荫入仕。太和元年,起家内行内小,迁给事中。经历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庄帝四朝,先后治理豫州、济州、梁州、朔州、定州、南秦州、岐州、雍州等八州,参与平定六镇起义、关陇起义和南徐州起义,拜侍中、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孝庄帝即位,拜司徒、太保兼侍中。永安二年(529年),致仕归乡。(531年),为雍州牧尔朱天光所害,时年七十八。

北魏卢辩:北魏到北周三朝名臣。出自范阳卢氏北祖。聪慧好学,通晓儒家经典。北魏正光初年,举秀才出身,担任太学博士,注释《大戴礼记》。节闵帝元恭即位,担任中书舍人,持节慰劳高欢。孝武帝时期,担任广平王(元赞)师傅。跟随孝武帝迁都长安后,历任给事黄门侍郎、著作郎、幽州大中正,受封范阳公。西魏时期,受到丞相宇文泰礼遇,累迁国子祭酒、太常卿、太子少师,担任西魏文帝元宝炬诸子的老师,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开创“六官”制度,出任师氏中大夫。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557年),授大将军、小宗伯、宜州刺史,病逝于家中,

北魏李宪(470-527年)北魏名臣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清高纯正,颇有风度,好学有器量。太和初年,袭封濮阳县伯,任秘书中散。外任赵郡太守,党附权臣高肇,为御史中尉所劾,出任雍州刺史,转七兵尚书,迁征东将军、扬州刺史,领淮南大都督。孝昌三年,女婿安乐王元鉴反叛后,被灵太后赐死。

北魏陆俟(392年~458年)鲜卑族,北魏时期将领,名臣。出身代北豪族,世代部落首领。少时聪慧,很有策略。起家侍郎、内侍,袭爵关内侯,迁龙骧将军、给事中,掌吏部和御史台事务。任职期间,履行职责,从不退缩。计杀盖吴、平定刘超叛乱。深谋远虑,决断非凡,屡次平定叛乱,恩威关中地区,458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北魏李安世(443年~493年)北魏大臣,首倡均田制。出身赵郡李氏东祖,(485),建议实行均田制,增加政府收入,为冯太后采纳。迎娶沧水公主,出任相州刺史,册封赵郡公。劝课农桑,选拔人才,为西门豹、史起等有功的地方官立庙,平定广平李波叛乱,为百姓所称道。太和十七年,卒于家中。

北魏李彪(444年~501年),北魏时期名臣。家世寒微,少孤贫,有大志,好学不倦。受业于长乐监元伯阳,称美之。孝文帝初年,为中书教学博士,假员外散骑常侍、建威将军、卫国县子,使于齐武帝萧赜。迁秘书丞,参著作事。累除散骑常侍、御史中尉。车驾南伐,迁度支尚书,与左仆射李冲、任城王拓跋云等参理留守事。(501年)秋,卒于洛阳,享年五十八岁。

北魏崔光(450年—523年12月4日北魏时期名臣、历史学家。

出身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幼年家贫,嗜书好学。为人撰写书稿,赚取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授中书博士,转著作郎,随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迁给事黄门侍郎。参谋孝文帝迁都洛阳,拜散骑常侍,受封朝阳县伯。宣武帝即位,拜侍中,专修国史,迁太常、齐州大中正,累迁中书监、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516年),拥立孝明帝即位,加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册封平恩县侯,迁司徒、国子祭酒、太子太保。518年,奏请修补《石经》。(523年),去世,时年七十三,

北魏元怿(487年~520年8月2日 ,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宗室名臣。

机敏聪慧,容貌秀美,博览群书。(497年),册封清河王。醉劝宣武, 规劝胡太后,元怿竭力辅佐朝政,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职责。(520年),领军将军元乂和侍中刘腾发动“宣光政变”,遭到杀害,时年三十四岁。元怿博览经史,兼习各家学说,有文学才能,善于谈论道理,宽厚仁爱有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如果上天假借他年岁,可与周公、召公相媲美。

东魏温子昇:(495年~547年北魏到东魏时期大臣、文学家,晋朝大将军温峤后代,北地三才”之一。孝明帝初年,受到东平王元匡召募,担任御史,时年二十二岁。永熙年间,历任太子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将军。(547年),被诬参与元瑾作乱,囚死于晋阳监狱。

东魏陆操:东魏官至廷尉卿,名臣。正直无私,不畏强权。高澄计划将元氏骗至府内予以奸淫,元氏坚决拒绝。高澄让崔季舒将她移送廷尉府治罪,陆操以无罪释之。陆操护法不畏死,高澄黔驴技穷,只得自寻台阶,将陆操放回。天保年间,终官殿中尚书,卒於任上。

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堪称名臣名将。

宇文泰(507年—556年)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者。
创立府兵制;恢复均田制;扭转颓势,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先后夺取了东魏的河东等地和南梁的巴蜀等地。知人善任,提拔李弼、独孤信等于戎伍之中,又擢用苏绰、卢辩于儒士之间。他执政二十余年,奠定了北周的基础。556年),宇文泰去世,谥号为文公。



苏绰(498年-546年)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九世孙,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苏绰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西魏权臣宇文泰信任。被宇文泰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其改革制度。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累升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封美阳伯。(546年),苏绰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年四十九。



祖珽: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诗人、宰相。为人神情机警,词藻遒逸,少驰令誉,为世所推。祖珽又深有谋略,善于断事,初事高欢,论战高湛,言辞之犀利无礼,为古今罕见。北齐后主高纬即位,曾一度权倾朝野,论决政事,委任之重,群臣莫比。治政能力颇强,又推崇高望,一时间官人称职,内外称美。后受到排挤,解除相职,出为北徐州刺史,镇守徐州,击退南陈军队,病逝于任上。

郑子尚(518~574年)北齐王朝开国元勋,出身荥阳郑氏,跟随神武帝高欢,起兵于信都。释褐奉朝请,担任军府参军,迁骠骑大将军、阳州长史。 武平五年,卒于任上,时年五十七岁。

杨愔(511年~560年)南北朝时期北齐宰相

出身弘农杨氏,风度深敏,言论高雅。建明二年,宗族为尔朱氏所灭后,辗转投奔高欢,深受重用。起家行台郎中,累迁吏部尚书,迎娶太原公主,封华阴县侯。作为太原公属官,辅佐高洋建立北齐,历任侍中、尚书仆射,迁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开封郡王。高洋临死时,选为少帝高殷的顾命大臣。(560年),图谋诛除常山王高演和长广王高湛。高演发动政变,杀死杨愔,时年五十岁

高隆之(494年~554年),北齐开国元勋,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跟随高欢平定尔朱氏、四胡势力,,拜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入朝理政,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合称“四贵”,历任太保、左仆射、吏部尚书,反对高洋受禅即位。北齐建立后,宗正卿、录尚书事,监修国史,册封阳夏王。(公元554年),坐罪赐死,时年六十一岁。

段韶:北齐王朝开国功臣,“北齐三杰”之首,

擅长骑射,有将帅之才,得到姨夫高欢器重,成为心腹大臣,授亲信都督。参与广阿之战、邺城之战、韩陵之战,随军消灭尔朱兆。抵御宇文泰、征讨玉璧。高欢临终时,选为托孤大臣。文襄帝高澄嗣位,奉命镇守晋阳,讨伐侯景,攻打南梁,平定内乱,大败北周。戎马一生,立下汗马功劳。外统军旅,内参朝政,出将入相,功勋卓著。571年),册封乐陵郡公,病逝于家中,追赠假黄钺、大将军、相国、太尉公、录尚书事、朔州刺史、平原王,谥号忠武。

李穆(510-586年)北魏至隋朝名臣。

出身将门,战功卓著。北魏时期,追随宇文泰消灭侯莫陈悦,迎接孝武帝元修迁都,授都督、永平县子。(538年),参加邙山之战,营救宇文泰于险境,封为武安郡公。北周建立后,得罪太师宇文护,罢官夺职。武成帝即位后,恢复权位,累拜上柱国、太傅,并州总管,封为申国公,家族子弟广被恩泽。北周末年,支持随国公杨坚担任相国、平定蜀国公尉迟迥叛乱和改朝换代,拜太师,赐予丹书铁券,拥有“赞拜不名、无反不死”特权,支持迁都大兴城。(586年),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七。

梁士彦(515-586年)北周名臣、名将。少时仗义,刚烈果敢,好读兵书,涉猎经史。积累军功,拜仪同三司。随从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攻取晋州,进位柱国、晋州刺史,封郕国公。平齐有功,授雍州主簿,进位上柱国。北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出任徐州总管,擒捉了陈朝名将吴明彻,夺取淮南之地。从平尉迟迥叛乱,迁相州刺史。忠心于北周,反对杨坚篡位。开皇六年,联合杞国公宇文忻、舒国公刘昉图谋反叛,事泄被杀,时年七十二。

韦孝宽:509年~580年名臣名将,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称得上名臣。

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壁(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壁,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天,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壁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580年12月19日),韦孝宽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