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馄饨侯的相关故事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29 19:25   点击:244  编辑:admin   手机版

馄饨侯现已在全国,如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等22个地方安营扎寨。其第一间外地店于2001年的4月,在郑州的华联大厦开了张。而在北京,馄饨侯从2000年在双榆树开了第一问分号起,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10余家馄饨侯分号。如今的馄饨侯遍地开花,可有谁想到,当年它不过是7家馄饨摊儿合并起来的一间小店呢? 在老北京,卖馄饨的只要有一口锅、一根擀面杖、一眼灶,架在馄饨摊儿车上就可以开张了。虽说北京城里卖馄饨的只“馄饨侯”一家卖出了声名,但是,在老北京的街头曾经有过无数的“馄饨侯”、“馄饨李”、“馄饨王”。卖馄饨的摊贩散布在老北京的旺市商区,就像“馄饨侯”先前的七位东家,就在王府井大街的老东安市场摆摊儿做买卖。南来北往的客人,逛得累了,停下来吃上一碗馄饨,解饿又解乏。

王府井大街西靠皇城,东邻东大市。作为北京城著名的商业区,王府井地区的商业繁荣起于清朝后期。由于鸦片战举敬争之后,外国资本和西方经营模式的不断介入,使得清政府对北京内城的控制不似初时那么严格。因此,这也为王府井、西单、东单的商业发展打开了一个缺口。特别是东华门之外出现了集市贸易,小商贩和小店铺日渐增多。光绪十九年(1893),这些小商小贩迁到马路东侧的原练兵场,也就是现在的东安门大街一带进行经营活动。于是一个大市场又悄然而生了,因其地近东安门,所以被人们称作“东安市场”。 在北方,“待期而市”就被称作“集”,南方则称作“墟”或“场”。我国古代曾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可见集市的形成由来已久。当然,农村有农村的集市,城市有城市的集市。农村的集市具有周期性,并多数设在交通发达或便利之地。历史上的城市集市则受封建传统中“重农抑商”思想影响,只在某些固定场所设置集市,并在这些固定场所设置围墙,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到了宋代之后,围墙慢慢拆除,集市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到了明朝和清朝,集市已成为完全开放式的市场。北京的“市”可从地名窥见一斑。比如东大市,还有马市、猪市、羊市、灯市、肉市、鱼市、布市、果子市,等等。其中王府井大街北段东侧的灯市,从明朝开始便成为内城最繁盛的集市。在推车上讨生计的运答春“馄饨侯”们一定也去过这个集市中的闹市。

所谓灯市(即灯市口大街),就是把古代的张灯之俗与商品贸易相结合,因而形成了北京著名的临时性大集市。自朱棣迁都北京开始,便从南京将这“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的“张灯之俗”沿袭至京城。据史料载,灯市具体的时间是从每年的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当然,灯市属于内城的集市,这种集市在清初期到清中期一度停歇,只因满人在内城划出了个“八旗居住区”,并规定内城不得进行任何商业活动所致。这也促成了北京外城许多大规模的“市”的繁荣。外城旁耐的“市”集中在崇文门、前门、宣武门这“前三门”附近。如崇文门外的“花市”,每月三天,逢四就有“市”。主要卖的都是些时令鲜花,还有小姐太太们的各类纸花、绢花饰品。宣武门外的菜市(即现在的菜市口)有专家称是北京已知的最古老的集市。另宣武门外东侧的琉璃厂,则形成了北京有名的书画古玩市场。前门以“市”命名的胡同街巷可以说是最多的。前门大街的东侧有肉市、鱼市、帽市;西侧有珠宝市、煤市、缸市,前门大街南端的珠市口,明代时曾是生猪交易市场。到清代,生猪市场关闭,形成了以卖珠宝为主的集市。

想当年,“馄饨侯”们既是这些商业市场区的一个个临时构件,却又是各类集市兴起、繁盛的缘由。他们在北京的“市”海里穿梭、悠游如尾尾银鱼,偶尔闪出丝丝银光,偶尔掀起点点小浪。聚焦的是京人的舌头,吃完了各走前程,没有多余的话语,随遇而“吃”是“小吃”的赫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