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名称?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5-02 11:18   点击:26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名称?

孔子故事名称:

1.孔纥力托城门

2.孔纥续娶颜征在

3.孔子姓名的由来

4.颜征在含辛育子

5.游戏中模仿礼仪

6.小孔子上学助教

7.春社礼射不主皮

8.戴孝闯季府被辱

9.儿子孔鲤出世

10.管账目丝毫不差

11.管牲畜肥肥壮壮

12.拜师襄学琴

13.洛邑问礼老子

14.金人三缄其口

孟子故事名称:

1、孟母三迁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3、始作俑者

4、一曝十寒

5、孟母断织

6、杀豚不欺子

7、孟子少时诵

二、与孟子孔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孔孟之道”就是与孟子孔子有关的成语。

孔孟之道,汉语成语,拼音为kǒng mèng zhī dào,它是指儒家学说,为历代儒客所尊崇。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生活在公元孔孟之道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历代儒客所尊崇。

三、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孔子周游列国近半月不识肉味,孟母教子等等,孔子孟子创建了儒家思想即儒教,成为正统理论。

四、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小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五、关于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

孔子和孟子的传说故事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育思想、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世方面。

孔子的传说故事:

(1)孔子拜师:据说,孔子在小时候,有一次在野外捡到一本《易经》,被书中内容所吸引。他立志要学习这本书,于是开始四处寻找老师。最后,他跟随一位名叫子夏的老师学习《易经》,成为了这位老师的得意弟子。

(2)孔子问礼:孔子在年轻时曾向老子请教礼仪,并在老子处学到了许多关于礼仪的知识。

(3)孔子拜师老子:孔子曾在鲁国遇到老子,并向老子请教礼仪。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听后,深感敬佩,并称老子为“古之博学”。

(4)孔子教弟子: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究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孟子的传说故事:

(1)孟子拜师:孟子小时候,曾在鲁国遇到孔子,并跟随孔子学习。后来,孟子又跟随子夏学习,并成为子夏的得意弟子。

(2)孟子游说诸侯:孟子曾游说齐国、宋国等诸侯国,希望他们推行仁政,实现国家富强。然而,孟子的游说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

(3)孟子论仁义:孟子认为,仁义是君子的根本品质,而仁义之道在于关爱百姓。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众的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

(4)孟子与齐景公:孟子曾游说齐景公,希望齐景公推行仁政,但齐景公并未采纳孟子的建议。然而,孟子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并认为只有仁政才能使国家富强。

这些传说故事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教育、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观念,以及他们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质。

六、关于孔孟的成语要典故的?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与人为善

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至圣先师有教无类见贤思齐慎终追远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怨天尤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理服人

出自《庄子》及其注解的成语有: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旁门左道——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盗亦有道——故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唇亡齿寒——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人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独来独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

善始善终——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唯命之从——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勃然作色——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虚与委蛇——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

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纳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见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见——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夜以继日——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望洋兴叹——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捉襟见肘——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分庭抗礼——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变化无常——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

大同小异——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之好龙,雕文画之,天龙闻而示之,窥头于匾,施尾于堂,叶公见

之,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其似龙非龙也。

对牛弹琴——庄子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

能者多劳——巧者劳而智者忧。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终身弗如也。

支离破碎——夫支离其形者。

每况愈下——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下愈况。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自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七、孔子至圣孟子亚圣的成语或故事?

孔子的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抚养成人。在孔子不太懂事的时候,颜徵在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徵在对人们说: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器具,培养他的兴趣,他就会渐渐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接触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很快就爱上了这些乐器,并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会拿着乐器去为他们演奏。孔子成人以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把音乐当成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整日沉醉其中。他说:“真没想到音乐的感染力有这么强!”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连续将它弹了十天。

  师襄子让他换个曲子,孔子说:“虽然我已经熟悉了这支曲子,但还没有将它掌握。”

  过了几天,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可以弹别的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孔子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依然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孔子说。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想了想,然后抬起头,向远方望去,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就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了十分惊讶,不得不佩服孔子对音乐执着的精神。

  从此,孔子更加刻苦地学习音乐,他能从音乐中悟出很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演奏中,孔子从中摸出了好多规律,将它们总结出来,运用到音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想:音乐调节好,才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

  在音乐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为政一定要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这就是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中的内容。他的这一套儒家学说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八、孔子和孟子有哪些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

1、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2、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 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九、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

1、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2、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 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